2014年11月3日 星期一

行政學雜記-如何看待行政

最近開始讀行政學。

我最適合的領域果然非社科莫屬,
社會科學需要與現實對照,需要理性論述,又需要一點不夠實際的熱切念頭。


行政學是高普考一般行政的考科,
不過我相信,為了考試讀了這個學科的準公務員們,
在備戰階段應該對行政學所述所講毫無感覺吧。

大概工作至今將要滿六年了,當了主管後感觸更深,
漸漸理解行政組織是怎麼回事、在搞些甚麼東西、又搞不出甚麼東西。
讀了之後是覺得有趣的。
遂起了開個系列來寫寫讀行政學的一些想法、筆記的念頭,
也希望這順便能對一些準公務員有幫助。


行政學概言之就是政府幹的一切好壞事。
和咱們事務官的工作有關的全部都可以算是公共行政的範圍。
所以行政學教科書可說是包山包海,
從心理學到管理學到經濟學到政治學,多多少少都沾了點邊(這就叫科際整合)。
果然社科本一家,
許多行政學者也身兼政治經濟學者、管理學者,
以前財政學看過的那幾個老傢伙,邊沁、西蒙也蠻常出來鬧場,
提出官僚理論的Weber更是每個社科人揮之不去的夢魘老捧優。

僅管有時候面對教科書上那些條列化的文字,也會困惑到底是要記誦還是怎樣。
對一個公務員而言,行政學講的東西是非常務實的,
日常的行政工作、人員管理,事政務官、與民意代表和民眾的互動、政策執行與制定,乃至於心態的把持,
這全都是行政學著墨的東西,
當然有些是現狀詮釋,例如甚麼政務官公益團體和民代的鐵三角,
也有一些是技術指引,也有倫理與制度臧否,大抵脫不了這幾個性質。

讀書的時候善用維基和台灣智庫,
條目式的網站是學習寶典,能夠補充教科書沒有寫清楚或是太過分散的地方。

以申論題為主的科目是需要多方面累積的,
同樣一個理論或概念,在不同作者筆下會有不同詮釋方式,
而那些換句話說都會是增強論述的底蘊。

關心一些嚴肅的政治問題、多看文章能夠培養思考,還有學習論述的方式,
每天網路都有很多素人政經評論家,
盡量去質疑、和現實情況對照,引申現狀問自己,
「如果我是政府,我該做甚麼?怎麼做?」

每個理論誕孕的時代背景有助於理解他出現的原因,
社科是人的科學,一切理論都是因應現世環境而生,所以盡量用邏輯去思考推衍。
馬丁路德金恩的「I have a dream」就是在1963年發表,
今年上半年的電影白宮第一管家也描述了這個年代,
例如若你知道1960年代是怎麼樣特別的年代,
就不難理解Waldo而起的新公共行政和傳統的公共行政有甚麼差異;
試想行政部門怎麼可能完全不受民權運動的影響?
就算政府的反應總是慢之又慢,但是再老的牛,被強鞭還是得動,
問題是,該怎麼動?原本的政府又欠缺了甚麼?

如果思考到1960年代的美國,你還可以衍伸想到這一兩年的臺灣,
你可以想兩岸服務貿易協定,這無疑是一個重大政策,他為何受到人民質疑?
從行政的角度,可以怎麼樣面對這件事?
行政人員(假設他應該也有自己的立場與想法)在推這樣東西的時候,是否也有過懷疑?
為什麼除了某幾個說法,我們很少看到政府的文宣給出充分的理由說服他的人民?
你千萬不能認為這是政務高官的問題,
因為一個政策在風口浪尖時,報告寫不完人陳回到手軟的絕對是基層公務員。

另一個例子,跟我自己目前的業務有關,
101年土地徵收條例修法,徵收除了由公告現值加成改採市價徵收,
也更強調徵收計畫中公益性、必要性的申論,
「公益性」絕對跟行政學裡頭的「公共利益」這個東西脫不了干係。
所以你可以思考,土徵條例修法這件事,是不是跟行政學的甚麼新浪潮有關係。

更日常一點的,
從陳水扁當台北市長的時代開始,
台灣的地方行政有蠻大的衝擊,
如果有在雙北當公務員的朋友就會知道,
「為民服務」「研考」「服務品質」接不完的1999,話術、態度、效率的評核,已經和二十年前的官僚完全不同,
基層行政單位如區戶地政所之間的競爭與較勁也非常激烈,
例如新北市就很強調在政績或效率上挑戰台北市,
這些改變如果印證回幾個行政學理論,一定可以找得到對應的內容。
是的,聰明如你,應該想起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務等派了。

太多事情可以聯想了,
因為沒有一件重大社政新聞可能擺脫與政府的干係。

也許行政學死背可以過關吧,我不太知道,
畢竟我也真的還沒經歷過任何一個行政學的考試。
但是死記絕不是理解社會科學的方式,思辨才是,
「這件事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發生了,該如何應對」
又或對於一個既定政策的質疑與分析,
「這政策的目的是甚麼」「關注的對象是誰」「這麼做真得對嗎?這是正義的嗎?這是公平的嗎?」
如果能夠培養起這樣的思路,
我猜想不僅考試時很容易能夠架構完整論述,
也才是公務人員考試用行政學選才的初衷吧。

另外社會科學是可以有立場的,
就像那句十個經濟學家有十一個論點的嘲諷,
僅管掛了科學為名,但是那也只是針對使用理性方法而言,
他的本質還是在處理社會問題,所以並沒有真正的對錯。
儘管沒有對錯,但還是會有好壞、適不適合現狀之分,
而這是需要人為判斷的。

在公務機關服務這幾年,
偶爾遇到一些同僚,就如同行政學某些批評說的一樣,把依法當成自己的使命,本末倒置,無法辨明是非,或者消極任事推三阻四,一昧在支微末節的法條上打轉,而無法全觀一個法令或政策的本意。
更多人則是對指示照單全收,但是自己全無想法,只專注於日常例行性的工作,一旦需要創新或遇到挑戰,就不知所措甚至抗拒。
看到這些狀況,其實不難理解為何公務員經常遭受抨擊,
我在對生人介紹自己職業時,有時也不太好意思啟齒,
總覺得僵化、僚氣、無趣、缺乏企圖與效率這些標籤已經牢牢貼在公務員的身上,
僅管想反駁,但所見的現況卻板上釘釘難以洗脫。
但願更多新血注入行政體系,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更多不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