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

行政學雜記-沃草和新公共服務

  「新公共服務」在2000年由Danhart夫婦提出。

  新公共服務誕孕在傳統公共行政學和新公共管理學之後。
  從教科書上看到的內容來看,似乎可以把新公共服務當成新公共行政一系的修正,他們有很多核心概念是相似的,尤其在於「民主行政」這件事上,比較明顯的差異或許是在於相較於重視文官的新公行,新公服更強調「公民」的角色與力量。



  而我認為,公共行政學的發展到新公共服務為止,似乎已然可以視為一個集大成的匯流的階段,新公共服務揉合了新公共行政對於社會利益、行政人員與公民之間的關係,並且修正了新公共管理過度崇拜企業精神而與現實狀況有所偏頗的地方。

  或許我們也可以想,行政原本只是一群人,為了協助實踐政治目標而組成(這個行政與政治的集合體叫做政府);過去,行政學討論的東西大不了是如何維持日常運作、如何妥善控制好這些為政府工作的人(無論是官僚制度、人群學派都是在講這件事嘛),既然僅止步於日常管理,那自然成了傳統公共行政這種有點四不像的、東拼西湊、東修正一點西修正一點的狀況,取經管理學、心理學的結果當然說對也不對,說不對也對,也許以前的時代適用,然而經歷整個世紀以來的民權震盪,已經讓政府不得不採取新的態度和思維來應對更深化的民主社會。衡量行政應如何做為的判準,也隨之在這之間有很大的改變。我想在新公共行政篇的雜記再細述。

  整套行政理論讀完,我對新公行和新公服這一系的說法可以說再同意不過,與其說把它當成考試的東西死記,我覺得更該把他們的觀點,當成現代社會所有公務人員的工作守則,這若能做為這個職業的倫理準據,那麼我們的政府會變得很不一樣,公務員們或許也能更有使命感,而不再自我定位成龐大機器的螺絲釘(韋伯官僚論)。

  不過說句老實話,我覺得新公共服務,仍然是一個太過理想化的理論,他的基礎完全架構在完整、成熟的公民社會和民主制度之下,無論是行政人員或者公民必須有意識地在從事政府即政治的活動。

  現在的臺灣合不合格呢?我不確定。
  隨著11月29日縣市長選舉結果揭曉,也許我們有機會印證這件事情,柯文哲提出的許多政見相當近於新公服的概念,尤其是他有很大程度強調了「開放政府,全民參與」的這個目標。
   除了柯文哲的例子之外,這幾年台灣其實也出現許多組織團體,是以協助公民參政為目標,這些社群的效果在三月學運中可以看到很大的發揮,透過fb及ptt漸漸已引起不少人注意,我舉幾個例子如下:

  沃草(Watchout)
  沃草首頁有這麼一句話:「能改變社會的,不是一個超級英雄,而是一群有行動力的公民。」
  沃草是一群三十歲左右的年輕人,架了幾個網站,有超短超好記的網址(英文字數應該是任何政府網站的一半不到。)搭配可愛的標誌圖像、簡明的網站介面,他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降低公民參與的門檻。
  「國會無雙」是立法委員的監督網站,除了直播以外,收集了委員的出席狀況、歷次開會的投票意向、脫黨投票等情況;在今年選前也有議員版本的類似產品(請恕我忘了在哪裡看到)
  「市長給問嗎?」非常有趣,在選舉前應該有些人看過,他們試圖在網路上創造一個無時的公聽會、政見辯論會,透過議題連署,提供給候選人直接在網路上和鄉民交流的平台。

  g0v零時政府
  零時也是經營公民參與公共政策成果有彰的有趣網站,他們站上的關於理念是這麼寫的:「以數位世代的思維,以開源(open source)方式號召群眾參與著手開發新工具、新組織型態、新合作關係,運用科技力量促進政府透明化。

  就不再花口舌介紹這些網站,大家不妨逛逛看,再印證到新公共服務的幾個理論基礎,新公服成立所需要的「公民社會」、「社群主義」乃至於「社會對話」,都可以從上開網站的運作目的與設計方式相對照。
  公民力量的崛起、群眾智慧的提升,搭配網路、大數據、多元媒體、社群,事實上不斷互相串連著,漸漸把民主和整個社會推往一個新的里程碑。
  受到這一切影響的,絕對不會只有檯面上的政客,做為執行者甚至是政策幕僚的事務官,也不可能身處這波浪潮中安然無恙、無動於衷,抗拒民眾對於政治甚或行政的涉入,或採取對立態度,更非良方。
  新公共服務所提出的內涵,對照當前的台灣社會,無疑比起任何論點都還更適用,行政人員除了必要的依法行政外,應操持何種本心、怎麼面對新民選首長的政策、怎麼接受民眾越來越專業、刁鑽的政策質議及考驗,大概是從這之中應該要引申思考的大課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