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

行政學雜記 - 讀書技巧

  前陣子被朋友問到「怎麼背東西」,當下一時之間回答不上來,後來仔細想了一下,應該說我很少真的背東西,但我蠻容易記得一些東西,至於怎麼記得,那就是兩個字:「理解它。
  當你有任何「背」的感覺,很可能就是讀書方法出了點問題,錯誤的記誦方式會讓你讀書事倍功半,而且遇到申論題就卡關。

  暫時想到幾點讀書上的建議,可以自我檢視看看。

  這些方法原則上適用於所有社會科學科目的考試準備,是普遍的讀書甚至自學技巧,但是寫這系列文章的動機是在讀行政學的一些感受跟觀察,舉例也是以行政學和公共政策為主,故列在行政學雜記裏頭。


一、選對參考書籍,自己創造筆記

  社會科學門,千萬不要拿考試專用書當入門。
  我從零開始自讀行政學及策論,沒有補習,借來的教材是朋友準備高考的儒林講義,以及台大政治系蘇彩足老師的行政學上課筆記、林子倫老師的公共政策簡報檔。後期從圖書館借的孫本初的新公共管理及丘昌泰的新公共管理。
  這裡面對我最有幫助的是台大政治系的筆記,而教科書,我認為丘昌泰的新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所編寫的內容架構及概念闡述,遠勝其他補習班教材。
  過去準備經建行政國考時,補習班所發的大本教科書,絕大部分我也連碰都沒碰。錯誤的教材和使用方法,可能導致錯誤的讀書習慣,事倍功半。

  學習用書和考試用書有很大的不同:
  考試用書通常由各家說法拼湊而成,應付國考考點廣泛,最大特色是甚麼都有,常採條列式撰寫方式、表格比較等方法。唯一優點是可以通盤看到該學科所涵蓋的所有可能內容;缺點是缺乏系統及脈絡、概念破碎、難以建立整體觀、混淆重點,制式寫法對於培養申論題基礎也毫無幫助。
  而一本好的學習用書應該對於各概念的前因後果有完整闡述,章節編排有其邏輯性,學說與學說間能夠呼應,學習用書的出發點應該是幫助讀者「理解」,引發腦內互動;因為社會科學都是與當代社會現狀相呼應,要詮釋甚至解決一些問題,所以所有的學說、理論必然與現實相連結,因此在學習社會科學的時候,聯想我們身處的世界與人,就是幫助理解的最好材料。

  善用「條列式」和「表格」整理、比較、化約,是正確的讀書方式,但這件事情,應該自己做,而不是直接呈現在書上。因為所有整理過後的資訊,應該要該資訊背後大量的理解,考試用書通常只給你結果,援用別人的格式只是失去一次自己思考的機會而已。



二、怎麼找考點

  考古題的第一個用法,就是歸納重點。
  通常我準備考試的一開始,就會自己先抓一份10~15年間的空白考古題,讀完第一遍,對學科有基本認識之後,就可進行考古題檢閱,看空白考古題,把聯想到的關鍵字或是引申的概念寫在旁邊。例如該題要你論述政府改造,可在旁邊寫上「新公共管理、1980、柴契爾雷根、公共選擇、企業化政府......」,用這種方式很快就可以瀏覽過十年考古題,接下來你可以統整,那些概念是特別容易出現的,那就是這學科在這門考試上的重點。再者,你可以觀察到,儘管題目的名目問法不同,有些實質上想考的概念是重疊的,例如他問政府民營化時,你申論中還是可以回到剛剛政府改造的內容去發揮。
  用這種方式讀考古題,才能靈活從不同角度申論,也可以幫你應戰時很快弄清楚題目想問的東西。
  可以在每次重讀完一次,就反覆檢視甚至增減修改之前的對考題的詮釋,甚至到後來可以聯想最近的時事當成例子。
  請不要再讀考試用書附在每個章節後面的考古題詳解了,那個東西都是複製他自己課本內容貼上的,沒甚麼用處。
  至於有沒有必要拿考古題來練筆實際寫寫看,那就隨個人高興了,我自己是懶得做這件事。




三、拋棄所有口訣

  口訣不會幫你記住任何有用的東西,不會幫你增添任何一分申論功力,只會讓你多「背」一些沒有意義的字詞。
  記住較繁瑣的東西,最好的方法是發展一套思考邏輯,每次回想就順著該邏輯演繹。
  舉例而言,韋伯理想官僚體制的特色是那些?你心中應該想到一個典型官僚體制的樣子,可能是某政府機關、可能是某科層化的大公司,你會想像一個被授權的管理者,以及這個體制下員工的情形及面臨的狀況;而不是從每個特色上圈起一個字、串成一句沒有意思的話死背硬記,這樣讀書很痛苦而且沒有效率,你也無法在之後組織亂象之類的相關章節時,有效聯想這些特色之間的關係。



四、你應該越念越快,但又能越念越多

  準備考試通常不可能只讀一遍,記憶或理解都是可以透過反覆接觸而增進的,不過讀每一遍的方法都應該不一樣,這才是有效率的讀書。

  最開始接觸某學科時,會選定某一或二本教材作為第一遍精讀使用,在這同時就應該一邊發展自己的筆記和整理的表格等,所以第一次通常是最花時間力氣的。
  第二遍會只讀自己的筆記和表格,除非有必要,才回去看當初的課本。
  如果接下來還有餘裕,就會開始找其他的補充書籍、教材互相應證,例如「行政學」讀完了,其中重要常考的「新公共管理」也有許多專書,就是可以延伸閱讀的材料,如果新的教課書有更容易理解或新的內容,再添加到自己的筆記之中。
  這樣的讀書方法有許多好處:首先,每次複習的時間會越來越縮短,而且也越來越容易掌握自己念完一遍的時間;其次,筆記通常不可能鉅細靡遺寫所有內容,這就是在鍛鍊記憶,第二次之後透過讀筆記,會更容易知道自己哪裡最容易忘記、需要加強(那些你老是不知道筆記在寫啥小的章節)對症下藥,最後,閱讀不同教材、研究論文甚至原典,才能拓展論述的詞句、深度、廣度,並可以和你原本所讀的東西互相輝映。
  所以,越念越快,又能越念越多。甚麼?沒提到第四遍,恩,通常不用到這一遍你就考上了。


  以前在國考補習班裡看過很多重考生混跡補習班多年,我不是很認同反覆聽同樣課程這樣的考試準備方式,上第二遍課或許還有一些功用例如補足之前的弱點,但是同樣的方式如果已到第三年以上,可能就要從根本上檢討讀書技巧跟態度了。